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及省市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市委“三个开放”办学指示精神。10月30日-31日,我校成功举办首届院长/博士论坛。校党委书记李欣,党委副书记、校长任晓雨,党委委员、副校长冯波,党委委员、副校长孟晓蕊,中层干部以及全体教师出席论坛。党委副书记、校长任晓雨在开幕式致辞,党委委员、副校长冯波主持开幕式。
在博士论坛环节,六位博士分别从健身康养、传统音乐、AI教育、社区音乐、教育品牌、课程规范等方面,运用跨学科的视角、扎实的学术研究与鲜活的案例实践,为全体教师呈现了一场学术思想盛宴,也为洛阳开放大学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智慧与动力。
此次院长/博士论坛的成功举办,既是落实党中央及省市关于开放大学综合改革办学指示精神、深化教育教学创新行动的具体实践,又是激活校内学术资源、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终身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的的重要探索。通过论坛,围绕终身教育发展展开深入研讨,为学校“十五五”期间工作谋划思路、凝聚共识,也在全校营造了“敢钻研、善交流、重创新”的浓厚学术氛围,激发了全体教师的科研热情与探索活力,有效助力全校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校持续培育高素质教育人才、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晓晓博士社区教育新课程研究院教师

马晓晓博士以《从“健康服务”到“品质生活”:洛阳开放大学社区健身康养课程的体系化构建》为题,探讨了如何通过“健身康养课程体系化”推动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融合,实现居民从“基础健康维护”到“品质生活提升”的价值跃迁。她认为,健身康养课程不仅是健康服务的载体,更是社区文化传承与居民生活品质升级的纽带,需以“分层教学、体质适配、站点支撑”为核心逻辑,让传统养生项目(如健身气功)真正惠及社区多元群体。在课程体系方面,她构建了“初级普及-中级提升-精品定制”三级进阶模型,初级班聚焦零基础群体的入门需求,中级班侧重功法原理与专业能力培养,精品班实现体质与慢性病的精准康养;同时强调课程需联动“教学站点、检测设备、师资团队”等实体资源,通过“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认证”保障学习效果,最终让健身康养课程成为洛阳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名片。
寇宇翔博士社区教育新课程研究院教师

寇宇翔博士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人音乐的“载体”作用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为题,聚焦传统民族音乐对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赋能价值。凸显音乐艺术的审美特质与文化载体核心功能,又紧扣社区教育老龄化趋势下的居民精神诉求,致力于将专业文人音乐课程转化为滋养心灵的普惠平台,实现音乐疗愈与文化传播的双重效能。同时,强调深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内核,通过文人音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为社区教育注入深厚文化底蕴,持续丰富和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陈俞晓博士社区教育新课程研究院教师

陈俞晓博士以《AI绘画赋能教育创新与新课程设置探索》为题,从政策背景、AI绘画核心价值、教育应用实践以及新课程探索成果这几个方面,和大家展开详细分享。她对2017-2025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系列政策梳理后,指出AI教育已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而AI绘画因门槛低、趣味强,成为技术进校的最佳入口。并展示了2025年Midjourney、StableDiffusion及国产“即梦AI”等爆发式进步案例,结合实践,她归纳AI绘画三大教育价值:一是“减负增效”,二是“打开脑洞”、三是“搭建桥梁”,让终身学习真正落地。在此基础上,她提出“AI绘画+”系列课程:社区端拟推出12次课的“AI绘画基础班”和“AI短视频进阶班”,零费用、零画笔,教居民生成证件照、节日贺卡、老照片唱歌、数字人播报,结业办“社区AI电影节”;社会端规划洛阳开放大学“智启未来”项目,设通识普及、职场应用、技术入门、行业定制四类班,覆盖文旅、制造、医疗、教育等场景,培养“会用、善用、能开发AI”的多元人才。她总结到,AI绘画不是替代人,而是放大教育价值,让教师专注育人、学生乐于创造、全民可享技术红利。
张格熙博士社区教育新课程研究院教师

张格熙博士以《社区特色音乐课程的开发思路与实践分享》为题,围绕课程开发思路、实践成果、未来规划及推广策略展开讲解,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了清晰方向。
她明确音乐课程开发的核心思路:破解传统教学痛点,重塑课程目标,通过降低学习门槛实现“音乐普惠”,同时丰富社区文化、塑造学院差异化品牌。已实践的《律动钢琴》课程成果显著,该课程融合两大音乐教学法,通过多元教学展示与学员反馈,充分验证了课程的有效性与受欢迎度。未来规划聚焦丰富课程体系,拟开发新课程并构建阶梯式进阶体系,既注重成果展演与能力进阶,又兼顾综合素养提升与情感表达。此外,贴近实际的推广策略为学校宣传提供了新思路,旨在扩大课程影响力与服务范围,推动社区音乐教育持续发展。
申紫维博士社区教育新课程研究院教师

申紫维博士以《构建社区教育的品牌生态系统:基于文化资源活化的实践路径》为题,探讨了依托城市文化资源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她指出,当前社区教育面临文化资源丰富与课程同质化、需求脱节的核心矛盾,提出将社区教育课程视为“文化产品”,引入“产品思维”与“用户导向”的创新理念。在核心理念层面,倡导将“洛学堂”从传统教育平台升维为“城市文化操作系统”,通过资源调度、应用服务、接口表现三层功能,实现静态文化资源向动态教育资本的转化。在实践构建上,打造“内容—品牌—生态”三位一体闭环系统,内容端以“全息用户画像”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通过“策展思维”转译文化资源;品牌端塑造特色化品牌人格与子品牌矩阵;生态端联动多方主体形成价值共创循环。同时,强调课程建设的文化性与实践性,依托洛阳博物馆、非遗、历史街区等本土资源,采用项目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方法,推动社区教育与城市文化传承、居民需求满足深度融合,为终身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王姣姣博士社区教育新课程研究院教师

王姣姣博士以《开放大学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规范化体系构建》为题进行了的学术交流,她以“从‘有’到‘优’”为核心目标,立足教育学视角,系统梳理了老年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与政策环境,明确了课程规范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汇报提出的“课程诊断与梳理—标准化与体系化建设—优化升级与精细化管理”三步方案,既通过构建“领域-模块-课程”三级体系、制定《课程建设标准手册》等举措搭建了科学的规范框架,又以古筝课程和豫剧课程等实例提供了实践参考,有效回应了当前老年教育课程“教—学—评”管理难、特色品牌不足等问题。未来,需持续以国家政策为引领、以老年群体需求为导向,深化“政策引领+理论指导+课程经验”的三位一体发展框架,从筛选、定位、规范、实施到品牌打造逐步推进,让规范化课程体系真正服务于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

